新闻 福建 福州 闽南 台湾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图库 视频
论坛 房产 创业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国 交友 婚嫁 亲子

      13个意想不到的家居污染源才最可怕

      美国环境保护署估计,室内空气污染的严重程度可能比室外空气污染高8倍。美国“罗代尔”新闻网综合多项研究,总结出了13个意想不到的室内空气污染源,帮你给家做一个污染排查。

      1.淋浴。洗澡10分钟身体吸收的氯气是饮用1加仑(约3.8升)同样水的100倍。如果不过滤、不通风,有毒氯气就会严重污染室内空气。

      对策:美国“奥巴马总统癌症小组”建议,安装饮用水和淋浴水过滤器,有助防癌。

      2.地下室。除了致癌物氡气之外,地下室还可能存在其他空气污染物。比如,即使是密封的油漆罐也可能泄漏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对策:将用不了的油漆送给邻居或相应回收机构处理。新油漆罐有可能会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因此应存放于车库或其他独立空间。

      3.家具。家具的胶合板和刨花板以及复合木制品,都可能使用了胶水,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会严重污染室内空气。

      对策:对压制木质材料进行专业安全密封处理,防止有毒化合物污染空气。新添置家具最好选择实木的或者无铅二手家具。

      4.化妆品。护发品、香水等个人护理产品可能会导致皮肤和肺部吸收人工香氛成份,久而久之也会伤害健康。

      对策:选择更安全的肥皂、洗发水、洗面奶等,避免购买成份表上标有“香水”或“香味”等字样的产品。

      5.有气味的饰品。散发气味的小饰品可能会污染室内空气。例如塑料圣诞饰品可能会挥发工业溶剂1,2-二氯乙烷(DCA),污染室内空气,甚至可能致癌。

      对策:避免选择塑料饰品,可选择玻璃、布质或其他天然材料的装饰品。

      6.地毯。地毯容易藏污纳垢,诱发哮喘和过敏发作。一些地毯还会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地毯还可能经过阻燃处理,会干扰人体激素水平。

      对策:以实木或竹质地板取代地毯,可减少室内有害粉尘污染。购买地板应选择有绿色标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较低的产品。

      7.打印机。打印机墨盒不仅经常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还会释放甘醇二甲醚类污染物。某些地毯清洁剂中也有甘醇二甲醚类成份,该物质会增加流产危险。

      对策:保持良好通风,打印机工作时尽量远离它。

      8.香味蜡烛。烛光可营造浪漫氛围,改善心情。然而,大多数蜡烛会散发致癌物苯、二甲苯,以及烷烃、烯烃等刺激呼吸道的化学物质。

      对策:尽量避开人工合成香味蜡烛,可选择蜂蜡蜡烛,有助净化室内空气。

      9.烘干机。美国华盛顿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公共事务教授安妮斯坦尼曼博士及其同事研究发现,含人工香精的洗衣剂会通过烘干机污染室内空气,危害堪比汽车尾气。

      对策:选择无味植物洗涤剂,尽量不使用衣物柔顺剂。

      10.小摆设。家中相框、雕像等小摆设很容易积满灰尘,藏匿过敏原。

      对策:美国季节性过敏研究专家乔纳森佩森卡博士建议,减少室内小摆设,经常给室内小摆设除尘清扫,有益呼吸道健康。

      11.发霉的植物。植物有利于净化室内空气。然而,潮湿的泥土很容易滋生霉菌,进而引发过敏。

      对策:如果家人对霉菌过敏,最好不要在室内摆放植物。佩森卡博士建议,可以在盆景上放点小石子盖住土壤。

      12.不粘锅。“不粘涂层”聚四氟乙烯会污染室内空气,甚至可以杀死宠物鸟。该物质还与甲状腺疾病、肥胖症和多动症存在一定关联。

      对策:通常不粘锅可放心使用,但是一旦发现涂层出现划痕,则应尽快更换。另外,最好选择未经处理的不锈钢、瓷器或生铁材质的厨具。

      13.清洁剂。氨水和漂白剂等家用清洁剂会导致室内空气臭氧水平升高,损害肺脏健康。清洁剂、香味剂、空气清新剂、某些香皂和洗发水等都可能干扰激素或触发哮喘。 对策:建议选择过氧化氢、白醋和小苏打等绿色清洁产品。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14 举报邮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峡网(海峡都市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08128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编号:20070802
      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福建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本站由速网科技提供CDN技术支持